雖然我一直認為用“緣分”兩個字是很俗氣的方式,可是我還是想說,跟吳衍震老師的合作都是緣分,或者說那是種意想不到的巧合所構成的巧合。
如果那天沒有下雨、如果那天吳老師和小聿沒有路過內灣、如果那天我沒有拿著明信片請客人發問卷的壓力,不知道老師當時會不會仍從客家傳統的R字椅上起身,詢問這邊有沒有讓藝術家駐村的計畫。
好,又要說到緣分,當天我收了老師的名片之後,總覺得這名字好熟悉、畫作好熟悉,上了臉書搜尋才發現早就按讚追蹤了,雖然我追蹤很多關於藝術的粉絲團或者藝術家啦(笑,這是我為了補足自己藝術涵養的方式)。
後來我們團隊就針對是否邀請老師來館,進行了一連串的討論,當然也考慮到很多實質上的面向,像是藝術家要住哪、交通怎麼安排、該怎麼跟藝術家溝通、合作的項目有哪些等等,討論之後覺得事不宜遲,所以在幾天過後,我馬上到台北跟老師和小聿表達我們邀請他們駐村的誠意,我記得那是一個冗長的下午,但對我來說時間卻過得很快很快。
那天老師講到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走過那麼多地方就會發現,其實不管到了哪裡,自己的問題仍然會是問題,沒有解決的不會因為你到了國外就解決了。」這我很有同感,不管走到哪裡,我們始終要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心和無法接受或改變的缺陷,不管是個性、與人相處、或者是創作,每次或每天都需要面對。
在跟老師接觸的過程中,我也一直不斷在學習和改進,一直思考如何能達到老師舒服、不會被干預和設限的溝通和合作方式,希望能達到協會和藝術家兩邊都開心、舒服的合作。
然後老師是我人生中負責接洽的第一個藝術家耶!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但這對我來說別具意義,也可能是一起住在三合院的關係,讓我們有更多接觸和認識,從開始的客氣和畢恭畢敬,後來我們越來越多話題,近則為老師關注的生態環境、附近特色資訊、內灣傳說或歷史,或遠至關於對生活、社會和價值觀的討論,還有美術的相關知識等等,對我來說就是從一個始終堅持藝術創作的人身上習得某程度上的人生。
而老師溫文謙和、關心在地和社會的態度和創作,讓老師可以和這麼多藝廊或者企業不斷有合作,真誠和努力是我在老師身上看到很重要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